夏至 | 夜半蝉鸣,花开半夏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五月中,夏,假也。至,极也,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
今日夏至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
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。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
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(北纬23°26'),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,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。
夏至过后,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。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,夏至日过后,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。
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,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也写到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”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,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“夏雨隔田坎”。
唐代诗人刘禹锡,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,写出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的著名诗句。
诗人徐书信“在暑雨”一诗中,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:“夏日熏风暑坐台,蛙鸣蝉噪袭尘埃。靑天霹雳金锣响,冷雨如钱扑面来。”
夏至有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
一候鹿角解
麋与鹿虽属同科,但古人认为,二者一属阴一属阳。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属阳。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而麋因属阴,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。
二候蝉始鸣。
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。
三候半夏生。
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,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
夏至木槿荣
满山杨梅红
又是一年妃子笑
西瓜清甜解暑气
桃肉饱满脆爽
“冬至的饺子(馄饨)夏至的面,”民间有: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
夏至日擀面为薄饼,烤熟,加以青菜、豆荚、豆腐及腊肉等,祭祖后实用,俗谓夏至饼。
白牡丹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,具有生津止渴、清肝明目、提神醒脑、镇静降压、防龋坚齿、解毒利尿、除腻化积的功效。
夏至之后,暑气渐强,常饮白牡丹茶,有退热、祛暑之功效,为夏日佳饮。
图文素材来源网络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由具并文社整理发布
转载请注明出处